行走于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扑面而来的澎湃活力令人振奋不已。产业园内,奏响革命的“风电之歌”;企业车间里,见证制造业转型的“智造蝶变”。这座滨海小城,正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的“发展高地”。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的主城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站在全市对外开放前沿,紧紧围绕“全市新兴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创新实干、事争一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开发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成绩,见证闪光的足迹。近日,有关部门公布2023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230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57位,较2022年提升20个位次,达到全区历史最好成绩。
在全国综合考核如此严苛的评价体系中一举前进20个位次,这样的速度源于什么?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中,或许可窥一斑。
东营作为胜利油田驻地,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如何摆脱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老路?转型成为必然。
事实上,转方式调结构多年来一直伴随着东营的发展,近年来,更是加快了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及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等产业从“0”到“1”、从“链”到“集群”的发展便是生动的证明。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实实在在的东营本土企业。过去几年,由于设备老旧、自动化水平低,生产、检测等环节基本靠人工,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在与海外蜂窝陶瓷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4年前,国瓷开始着手建设智能工厂,耗费巨资引进120台先进设备,打造了8条全自动生产线,对蜂窝陶瓷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提升,将间歇式生产模式变成智能化生产线。
“要想突出重围,关键在于淘汰落后产能,走数字化转型之路!”国瓷催化材料事业部总经理感慨道。短短几年,依托数字智造转型助力,国瓷从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小工厂成长为中国高端陶瓷材料行业的先驱,初步完成了在全球高端陶瓷领域的产业布局,在行业内占据多项领先。
国瓷崛起的背后,是企业的主动作为和政府的精准引育。近年来,开发区大力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结构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并驾齐驱,“脱胎换骨”重构发展根基,在旧与新的加减转换之间,不断赢得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突出新材料产业优势地位。加快打造千亿元级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铜基新材料5条产业链,建成国家稀土催化研究院等“国字号”研发平台,突破了蜂窝陶瓷、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等20余项“卡脖子”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推动三福新材料高性能氧化铝纤维毯等总投资114亿元的28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功能陶瓷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2023年度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聚成势。加速建设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累计落地总投资248亿元的产业链项目28个,投产项目15个。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广利港区通用码头,产业园建设进度走在全省前列。
产业快速突破。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一中心、两平台、五园区”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等总投资82亿元的26个数字经济项目加速推进。开发区被评为全市省级工业互联网园区,建成国家“双跨”网平台1家、国家特色专业型网平台2家、上云上平台企业达到1000余家。建成数字化车间20个,占全市四分之一。有色金属等4个产业链率先入选全省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风能原动设备产业大脑”率先入选全省“产业大脑”。
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商飞宽体客机试飞调整机库、诚城航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总投资20亿元的5个产业关键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推进兆源、新大等7家公司的10余款产品进入中国商飞供应体系,国家大飞机战略承载地和空天信息产业新高地逐步形成。
实施产业提升3年行动,中金岭南铜业成为全省铜链主企业,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和产业链提升2个百亿元级项目加快推动。化工园区扩区获省政府批复,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加快实施总投资228亿元的氯碱产业链下游高端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材料及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28个项目。推动海洋化工产业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发展,逐步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绿色海洋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推动企业绿色化改造,建立全区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需求库,支持有色金属、高端化工等传统产业机器化换人、智能化改造,从源头激发企业技改活力、增强技改能力。2022年以来,集中实施了总投资44亿元的技改项目88个,推动单位GDP能耗下降6.6%。
2023年,开发区一路精进。1月至11月,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限上零售额增速7.8%,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9.8%……跳动的数据、跃升的指标,勾画出开发区过去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跨越的轨迹,见证着开发区人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步履铿锵。
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开启招商引资“倍速模式”,瞄准龙头企业、专精特新、成长性高的初创企业,聚力招商,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集群效应。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干在一线、凝聚合力,带动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展现新气象、跑出加速度。
在顶层设计的“有形之手”推动下,一个个“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正在各园区内枝脉舒展。
2023年1月至11月,全区提报外出招商活动649批次,接待活动1176批次,对接企业700余家;成功举办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双招双引”、东营市医药产业招商引资专项推介活动(苏州)等招商推介活动10次,新引进签约项目185个,计划总投资262.71亿元。
一面是招商引资马不停蹄,另一面是项目建设“光速”推进。企业在开发区的建设落地,刷新了项目的建设速度。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作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链的重点项目,从开工建设到试生产仅用了15个月,速度之快超出公司项目经理的预期,这背后是企业与开发区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话。
让项目建设一路绿灯快跑,源自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和开发区的“全链条帮办代办”特色服务。“企业需要办什么手续、准备哪些材料,都有工作人员热心指导并全程帮忙跑腿代办。”“罗聃工作室”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取得土地之后,我们将所涉业务集中‘打包办’,为审批提速做好准备。”
拿地即开工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擦亮营商环境的一张“金名片”。得益于部门间联合推动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制、帮办代办等一系列审批服务创新,“四证齐发”成为新常态,并实现交地与拿证“零时差”、拿地与开工双同步。
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发展之路上感受到政府为经营主体解决困难的真心实意,彰显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块金字招牌的鲜明导向。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服务水平高不高,企业更有发言权。在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功能布局清晰明了:企业发展诉求区负责接待来访群众,形成诉求“接—转—办—访—评”的闭环工作机制;“一站式”集成审批服务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惠企助企资源服务区的帮办代办服务,切实提升了企业与群众办事便利化水平。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需要硬措施来托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创新“一站准营”模式、集成“政策库”、建立经营主体与政府沟通的“专用通讯录”……自成立以来,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妙招、One体育实招迭出,贴心解决企业在运营发展中的效率、成本、审批等问题,One体育打造经营主体成长“沃土”。
科技创新,勇进者胜。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中,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这把“钥匙”。
——东营昆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功攻克钠离子电池核心关键技术,解决了行业内开发过程遇到的电极材料研发和电池体系构筑等难题;
——中芳新材料有限公司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芳砜纶纤维产品国产化,其建成的芳砜纶批量生产线已全线吨芳砜纶纤维的产能;
——山东国瓷功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内燃机后处理蜂窝陶瓷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突破内燃机后处理蜂窝陶瓷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建成年产1000万升蜂窝陶瓷载体的生产线,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
一家又一家创新型企业溯游而上,一项又一项硬核科技成果催人振奋,汇成了开发区科技创新的璀璨星河。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平台、技术、企业、人才协同发展,高能级科创平台持续突破,创新企业数量连创新高,产业创新能级不断跃升。
目前,全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达到32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66家。近3年,开发区累计为区内企业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2亿元,带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0亿元,构建起“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做强创新“引擎”、做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生态”,将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学校午餐可丰富了,每天都不重样。”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运输小学,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进入学校食堂。500余平方米的新场地可容纳近300名师生同时就餐,热气腾腾的饭菜,让这个冬日显得格外温暖。
2023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续建胜利四中、胜东小学等8个建设项目,启用东三路小学等5所新建、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6900个,完成17所学校中小学教室1336台空调的配备安装工作,配备8000套学生课桌椅、One体育120套教学多媒体和403台教师用计算机……一个个教育“印记”映射出开发区改革发展的成绩。
“除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外,个人负担的其他费用能实现全部救助,让我看病没了负担。”特困居民张先生说道。得益于开发区“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特困居民张先生实现了看病基本不花钱。
医疗是民生之需。2023年,开发区医保住院报销支出1.05亿元,累计18997人次;门诊报销支出2959.01万元,累计348089人次,医保惠民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开展高品质生态宜居主城区建设行动,实施南一路改造、胜利大街水系绿道贯通等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完成184栋楼体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及128个小区、单位的雨污分流改造。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9类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平均提高5%以上,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892万元,兜底保障能力持续提升One体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放眼望去,开发区大地的每个角落,更美的幸福蓝图正在酝酿、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
旌旗猎猎,鼓角相闻。乘着发展的东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奋斗之姿、关键之为,踏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向高而攀、向新而生、向远而行!
扫一扫关注One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