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质量惠企促发展、食安护航、知识产权赋能、放心消费创建等五个方面,大力整合系统资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市场监管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优化准入准营,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全面启动“二码合一”试点。开展纸质营业执照二维码与电子营业执照身份码“二码合一”国家级试点,将纸质营业执照二维码的样式和内容统一为“企业码”。同时,在市场监管总局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上线“山东专区”,我省成为继北京、上海两市后第一个上线地方专区的省份。
探索开展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与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委托公证人协会有限公司签署《鲁港商事登记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在鲁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探索建立对持出入境证件的香港自然人身份线上核验、电子签名等机制,推动实现在鲁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提升港资企业开办便利度。
深化企业“一照多址”改革。印发《关于拓展“一照多址”适用范围的通知》,将“一照多址”改革适用范围由县域拓展到市域,实现一般企业在同一市域内设立多个经营场所,可以按照“一照多址”模式进行登记注册,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提升企业登记注册效率。
开展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试点。在济南等10市开展住所登记标准化试点,建立本地统一的标准化地址库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住所申报承诺制,提高住所登记准确性和规范性,有效防范虚假住所登记风险。
开展“歇业一件事”集成改革。整合经营主体歇业涉及的歇业备案和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经营主体歇业“一次申请、一表填报、同步办结”,为经营困难的经营主体提供“歇业”缓冲。
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意见》,从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保障、促进提质转企等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个体工商户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
开展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十项专项行动。联合省工商联、省发改委等13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十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党建领航、金融One体育赋能、创业帮扶等十项活动,从税费、社保、金融等各个方面为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培育帮扶。联合14部门出台《关于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个体工商户建立完善个性化、差异化扶持政策措施,以分型提供差异化精准培育帮扶,以分类促进示范性带动。目前,已初步认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4884家,其中知名类2254家、特色类825家、优质类1431家、新兴类374家。
大力开展政银合作。会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出台《“齐心鲁力·助企惠商”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开展“个体工商户金融伙伴育苗行动”,盘活企业登记、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等数据资源,精准推送优质小微企业97.27万户、个体工商户65.1万户,促进银企精准对接,提高金融支持小微企业“靶向性”。
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筹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个抽查事项清单、2个抽查计划和1个工作要点,应用标签智能求取监管对象交集,最大化覆盖抽查部门和抽查事项,部门联合抽查范围增至40个部门、130个抽查领域、222个抽查事项,联合抽查比例达到47.7%。
稳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明确了25个行业领域的省级主管部门。出台《重点民生领域“综合监管一件事”清单》,组织开展两批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
切实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部署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聚焦互联网平台、民生领域营销行为、企业品牌和信誉等重点领域,严厉查处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等9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全省立案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436件。
印发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共梳理行政执法事项938项,逐项明确事项名称、职权类型、实施依据、法定实施主体及第一责任层级建议等要素内容,全面落实清权、减权、晒权等改革要求。
积极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开展公平竞争政策清理。印发《关于落实国市监竞协发〔2023〕53号文件深入推进全省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梳理政策措施9095件,修改、废止问题文件99件。
组织推进标准化工作。组织推动企业主动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在“全国对标达标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对标结果,我省共有7000余家企业发布对标结果2.6万余项。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部署开展了43个战略性重点项目,获批开展5个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
完善质量惠企政策体系。印发《山东省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山东省“两高”企业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山东省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等文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增强企业、产业质量竞争力。
提高政策落地质效。全面了解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遇到的质量问题,建立问题台账,从企业观点、经验中发现解题的“金点子”。定期召开调度会,持续推进任务实施,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企业不满意不罢休。
打造政策服务队伍。省市县三级组建612人质量政策服务联络员队伍,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在质量管理模式升级、专利与标准融合、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等方面遇到的痛点堵点。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多维度协调,帮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提升计量服务能力。在水资源计量装备领域获批筹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拥有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8个。在高精度测量领域批准建设山东省人工智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引导上下游企业共同解决关键部件、共性技术、基础工艺等技术瓶颈,推动我省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
强化标准化引领。累计主导及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数量分别为285项、9926项,调度指导30项标准化战略性重点项目、32个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标准创新平台规范化建设。开展“标准化高端专家山东行”活动,为42家企业解决近80项标准化需求和问题。
加强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平台建设。拥有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开展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累计培训服务小微企业4.7万户,发放奖补资金1900余万元,全省1.7万户小微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小微企业提升供给质量、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一站式”协同服务。在全国率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质享山东”省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线上网络平台聚焦中小企业多样化、重点行业个性化、11条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基层平台与省级平台联通“四项质量需求”;线下实体平台提供“一站式”办理、质量会商、综合展示、人才支撑“四大服务”。同时,构建以省级服务平台为引领、市级平台为枢纽、县级和园区平台(工作站)为基础的质量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84个。
质量惠企成效亮点突出。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已解决质量领域各类重点、难点问题1021个。潍柴动力、海信控股、日照港、威高集团、特变电工5家企业入选全国70个“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案例,与京沪并列全国第一。青岛超银中学首席质量官典型案例的视频获评“质量强国建设微视频”优秀作品,系全国教育行业唯一获奖作品。潍柴动力在高端装备产业链内外子公司均成功导入WOS质量管理模式,在供应链281家企业推广,本地配套率超过50%,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6条标志性产业链中,6家企业获得第九届省长质量奖,占比75%,7家企业获得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占比70%;71个品牌入选第二批“好品山东”品牌,占比67.6%,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企业质量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建立帮扶工作制度。实施“一件不落、全程跟踪、件件闭环”制度,指定专人对接、跟办,建立季度帮扶台账,实施帮扶需求和企业编号销号管理,确保企业帮扶需求得到落地落实。聚焦重点品种、问题、风险,省局搭建了山东省食品安全学习平台,供企业长期免费使用,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求。
组建惠企专家队伍。省局对帮扶生产经营企业开展77次调研,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优选注册许可、食品监管、质量发展、认证认可、计量、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投诉打假等领域专家,组成惠企服务工作队,实施“一对一”帮扶对策。
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难题。对357家生产企业帮扶,助企解决问题700余个,指导消除风险隐患1200多个。对290家销售单位帮扶,面对面现场解答问题600多个。对159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帮扶,解答问题203个,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并督促整改681个。对70家特殊食品生产企业、152家特殊食品经营单位进行帮扶,助力3家婴配乳粉生产企业完成新配方注册并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扩大帮扶企业覆盖范围。对较为集中的问题实施集中帮扶。如对聊城290多家糕点、临沂50多家炒货和坚果制品生产企业进行风险防控集中指导;对销售单位企业负责人、食品总监和安全员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培训132994人次;对160余家企业、50余家医疗机构现场讲解特医食品发展现状、法规政策。
统筹职能开展立体式帮扶。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和专家团队作用,省局在风险排查方面,对15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现场指导,完成56家乳制品和32家植物油体系检查,指导企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对5家食品经营单位开展体系检查,找出问题208个并督促整改;对15家校外供餐单位开展体系检查,组织专家进企指导整改;对52家特殊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覆盖15个市31个县市区,助力主体责任落实。
在品牌建设方面,对10家帮扶企业开展“好品山东”和“省长质量奖”政策及创建要点解读,帮助企业对标解决品牌建设难题。经过帮扶助推,已有72家食品企业、31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好品山东”品牌,数量占“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的三分之一。
在开展培训方面,开设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云课堂”,培训覆盖全省全部在产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针对食品经营单位、餐饮单位、特医配方食品企业等开展专题培训,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合规经营、科学规划产品注册等。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对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和督查检查考核体系,高价值专利培育等7项工作纳入省政府“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统筹强化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连续2年获得优秀等次。
加强局省合作。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山东省政府合作会商机制,以“共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强省”为主题开展新一轮局省合作,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及工作要点,量身定制局省共建重点任务14项、年度配套举措27条,有力支持、促进山东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促进政策衔接协同。制定出台知识产权高价值创造、高效益转化、高水平保护一系列政策措施,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知识产权联盟,搭建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知识产权闭门会、中法地理标志保护发展论坛等高能级国际交流平台,承办第十二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和地理标志国际交流会,来自30多个国家及知识产权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创新主体等业内代表近万人参加活动,为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在建和已建成运行国家级保护中心8家、快速维权中心3家、维权中心13家和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3家,省市县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159家,形成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监管。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协同联动,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深化知识产权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形成大保护格局。开展商品交易市场、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地理标志和展会等重点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共办理调解案件2737件、专利行政裁决案2753件。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示范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创建,济南市入选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8个县(市、区)和3个园区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单位。平邑金银花入选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单位,7家单位入选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单位。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经验连续2年被国家多部门联合推广,我省被评为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优秀单位。
建立健全激励创新创造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体系。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赋能中小企业行动,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等重点工程,建立专利许可开放制度,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加快知识产权转化。新旧动能转换专利数据库吸纳国内外最新专利技术入库5.4万件,共向全省224家企业推送1.1万余件专利技术,线项专利运营。举办供需对接、技术路演活动15场,促成高校院所6个“专利包”转化,实现知识产权运营219件、总金额1.2亿元。完成专利质押登记5284件、金额515.01亿元。其中,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专利4234件,登记金额231.02亿元。
建立健全便捷开放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织密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全省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3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7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6家,建成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7家。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开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建设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省级窗口,实现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等多项业务集中受理、一站服务,设区市全部实现知识产权业务本地受理。
夯实知识产权人才基础。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创新人才8项措施,建设技术调查官、知识产权鉴定专家名录库,探索实施知识产权高级职称评审制度,知识产权人才基础进一步夯实。
统筹部署放心消费创建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放心消费在山东”创建深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联合27部门共同推动创建工作扩面、提质、增效。出台《2023年“放心消费在山东”深化提升十大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创建深化提升。牵头印发《山东省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创建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申报、公示和管理,提高示范单位质量。
持续开展承诺亮诺活动。结合“走进3·15,消费环境建设市场监管在行动”宣传主题,指导各地广泛组织开展放心消费承诺亮诺、诚信倡议等活动,引导广大经营主体诚信守法经营。推动放心消费创建由商品向服务、由线下向线上、由流通向生产、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拓展创建覆盖面。
不断拓宽基层消费维权渠道。鼓励有关地方和市场推行先行赔付,引导经营者快速处理消费纠纷。深化在线纠纷解决机制(ODR)建设,推动6.1万家企业入驻全国12315平台,与消费者在线协商和解消费纠纷,提高消费维权便利度。
开展合同守护公平行动。组织开展“放心消费在山东”合同守护公平行动,部署合同格式条款“你提我点”、不公平格式条款专项整治、“一市一业”合同示范文本制定推广等工作。全省系统制定推行相关行业领域合同范本20个,查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案件227件。消费领域不公平格式条款专项整治行动入选山东省“法治为民”12件实事。
抓好消费投诉举报办理。落实投诉举报快速回应机制,办结投诉、举报、求助164.81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7亿元。指导各地加大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力度,督促经营者提高诚信守法意识,促进消费纠纷源头减量。
2023年,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质量惠企促发展、食安护航、知识产权赋能、放心消费创建等五个方面,大力整合系统资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市场监管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优化准入准营,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全面启动“二码合一”试点。开展纸质营业执照二维码与电子营业执照身份码“二码合一”国家级试点,将纸质营业执照二维码的样式和内容统一为“企业码”。同时,在市场监管总局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上线“山东专区”,我省成为继北京、上海两市后第一个上线地方专区的省份。
探索开展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与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委托公证人协会有限公司签署《鲁港商事登记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在鲁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探索建立对持出入境证件的香港自然人身份线上核验、电子签名等机制,推动实现在鲁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提升港资企业开办便利度。
深化企业“一照多址”改革。印发《关于拓展“一照多址”适用范围的通知》,将“一照多址”改革适用范围由县域拓展到市域,实现一般企业在同一市域内设立多个经营场所,可以按照“一照多址”模式进行登记注册,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提升企业登记注册效率。
开展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试点。在济南等10市开展住所登记标准化试点,建立本地统一的标准化地址库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住所申报承诺制,提高住所登记准确性和规范性,有效防范虚假住所登记风险。
开展“歇业一件事”集成改革。整合经营主体歇业涉及的歇业备案和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经营主体歇业“一次申请、一表填报、同步办结”,为经营困难的经营主体提供“歇业”缓冲。
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意见》,从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保障、促进提质转企等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个体工商户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
开展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十项专项行动。联合省工商联、省发改委等13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十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党建领航、金融赋能、创业帮扶等十项活动,从税费、社保、金融等各个方面为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培育帮扶。联合14部门出台《关于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个体工商户建立完善个性化、差异化扶持政策措施,以分型提供差异化精准培育帮扶,以分类促进示范性带动。目前,已初步认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4884家,其中知名类2254家、特色类825家、优质类1431家、新兴类374家。
大力开展政银合作。会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出台《“齐心鲁力·助企惠商”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开展“个体工商户金融伙伴育苗行动”,盘活企业登记、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等数据资源,精准推送优质小微企业97.27万户、个体工商户65.1万户,促进银企精准对接,提高金融支持小微企业“靶向性”。
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筹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个抽查事项清单、2个抽查计划和1个工作要点,应用标签智能求取监管对象交集,最大化覆盖抽查部门和抽查事项,部门联合抽查范围增至40个部门、130个抽查领域、222个抽查事项,联合抽查比例达到47.7%。
稳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明确了25个行业领域的省级主管部门。出台《重点民生领域“综合监管一件事”清单》,组织开展两批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
切实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部署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聚焦互联网平台、民生领域营销行为、企业品牌和信誉等重点领域,严厉查处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等9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全省立案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436件。
印发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共梳理行政执法事项938项,逐项明确事项名称、职权类型、实施依据、法定实施主体及第一责任层级建议等要素内容,全面落实清权、减权、晒权等改革要求。
积极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开展公平竞争政策清理。印发《关于落实国市监竞协发〔2023〕53号文件深入推进全省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梳理政策措施9095件,修改、废止问题文件99件。
组织推进标准化工作。组织推动企业主动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在“全国对标达标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对标结果,我省共有7000余家企业发布对标结果2.6万余项。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部署开展了43个战略性重点项目,获批开展5个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
完善质量惠企政策体系。印发《山东省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山东省“两高”企业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山东省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等文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增强企业、产业质量竞争力。
提高政策落地质效。全面了解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遇到的质量问题,建立问题台账,从企业观点、经验中发现解题的“金点子”。定期召开调度会,持续推进任务实施,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企业不满意不罢休。
打造政策服务队伍。省市县三级组建612人质量政策服务联络员队伍,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在质量管理模式升级、专利与标准融合、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等方面遇到的痛点堵点。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多维度协调,帮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提升计量服务能力。在水资源计量装备领域获批筹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拥有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8个。在高精度测量领域批准建设山东省人工智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引导上下游企业共同解决关键部件、共性技术、基础工艺等技术瓶颈,推动我省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
强化标准化引领。累计主导及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数量分别为285项、9926项,调度指导30项标准化战略性重点项目、32个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标准创新平台规范化建设。开展“标准化高端专家山东行”活动,为42家企业解决近80项标准化需求和问题。
加强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平台建设。拥有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开展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累计培训服务小微企业4.7万户,发放奖补资金1900余万元,全省1.7万户小微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小微企业提升供给质量、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一站式”协同服务。在全国率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质享山东”省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线上网络平台聚焦中小企业多样化、重点行业个性化、11条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基层平台与省级平台联通“四项质量需求”;线下实体平台提供“一站式”办理、质量会商、综合展示、人才支撑“四大服务”。同时,构建以省级服务平台为引领、市级平台为枢纽、县级和园区平台(工作站)为基础的质量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84个。
质量惠企成效亮点突出。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已解决质量领域各类重点、难点问题1021个。潍柴动力、海信控股、日照港、威高集团、特变电工5家企业入选全国70个“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案例,与京沪并列全国第一。青岛超银中学首席质量官典型案例的视频获评“质量强国建设微视频”优秀作品,系全国教育行业唯一获奖作品。潍柴动力在高端装备产业链内外子公司均成功导入WOS质量管理模式,在供应链281家企业推广,本地配套率超过50%,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6条标志性产业链中,6家企业获得第九届省长质量奖,占比75%,7家企业获得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占比70%;71个品牌入选第二批“好品山东”品牌,占比67.6%,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企业质量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建立帮扶工作制度。实施“一件不落、全程跟踪、件件闭环”制度,指定专人对接、跟办,建立季度帮扶台账,实施帮扶需求和企业编号销号管理,确保企业帮扶需求得到落地落实。聚焦重点品种、问题、风险,省局搭建了山东省食品安全学习平台,供企业长期免费使用,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求。
组建惠企专家队伍。省局对帮扶生产经营企业开展77次调研,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优选注册许可、食品监管、质量发展、认证认可、计量、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投诉打假等领域专家,组成惠企服务工作队,实施“一对一”帮扶对策。
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难题。对357家生产企业帮扶,助企解决问题700余个,指导消除风险隐患1200多个。对290家销售单位帮扶,面对面现场解答问题600多个。对159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帮扶,解答问题203个,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并督促整改681个。对70家特殊食品生产企业、152家特殊食品经营单位进行帮扶,助力3家婴配乳粉生产企业完成新配方注册并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扩大帮扶企业覆盖范围。对较为集中的问题实施集中帮扶。如对聊城290多家糕点、临沂50多家炒货和坚果制品生产企业进行风险防控集中指导;对销售单位企业负责人、食品总监和安全员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培训132994人次;对160余家企业、50余家医疗机构现场讲解特医食品发展现状、法规政策。
统筹职能开展立体式帮扶。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和专家团队作用,省局在风险排查方面,对15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现场指导,完成56家乳制品和32家植物油体系检查,指导企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对5家食品经营单位开展体系检查,找出问题208个并督促整改;对15家校外供餐单位开展体系检查,组织专家进企指导整改;对52家特殊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覆盖15个市31个县市区,助力主体责任落实。
在品牌建设方面,对10家帮扶企业开展“好品山东”和“省长质量奖”政策及创建要点解读,帮助企业对标解决品牌建设难题。经过帮扶助推,已有72家食品企业、31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好品山东”品牌,数量占“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的三分之一。
在开展培训方面,开设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云课堂”,培训覆盖全省全部在产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针对食品经营单位、餐饮单位、特医配方食品企业等开展专题培训,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合规经营、科学规划产品注册等。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对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和督查检查考核体系,高价值专利培育等7项工作纳入省政府“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统筹强化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连续2年获得优秀等次。
加强局省合作。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山东省政府合作会商机制,以“共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强省”为主题开展新一轮局省合作,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及工作要点,量身定制局省共建重点任务14项、年度配套举措27条,有力支持、促进山东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促进政策衔接协同。制定出台知识产权高价值创造、高效益转化、高水平保护一系列政策措施,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知识产权联盟,搭建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知识产权闭门会、中法地理标志保护发展论坛等高能级国际交流平台,承办第十二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和地理标志国际交流会,来自30多个国家及知识产权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创新主体等业内代表近万人参加活动,为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在建和已建成运行国家级保护中心8家One体育、快速维权中心3家、维权中心13家和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3家,省市县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159家,形成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监管。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协同联动,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深化知识产权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形成大保护格局。开展商品交易市场、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地理标志和展会等重点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共办理调解案件2737件、专利行政裁决案2753件。
推进知识产权保One体育护示范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创建,济南市入选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8个县(市、区)和3个园区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单位。平邑金银花入选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单位,7家单位入选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单位。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经验连续2年被国家多部门联合推广,我省被评为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优秀单位。
建立健全激励创新创造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体系。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赋能中小企业行动,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等重点工程,建立专利许可开放制度,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加快知识产权转化。新旧动能转换专利数据库吸纳国内外最新专利技术入库5.4万件,共向全省224家企业推送1.1万余件专利技术,线项专利运营。举办供需对接、技术路演活动15场,促成高校院所6个“专利包”转化,实现知识产权运营219件、总金额1.2亿元。完成专利质押登记5284件、金额515.01亿元。其中,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专利4234件,登记金额231.02亿元。
建立健全便捷开放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织密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全省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3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7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6家,建成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7家。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开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建设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省级窗口,实现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等多项业务集中受理、一站服务,设区市全部实现知识产权业务本地受理。
夯实知识产权人才基础。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创新人才8项措施,建设技术调查官、知识产权鉴定专家名录库,探索实施知识产权高级职称评审制度,知识产权人才基础进一步夯实。
统筹部署放心消费创建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放心消费在山东”创建深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联合27部门共同推动创建工作扩面、提质、增效。出台《2023年“放心消费在山东”深化提升十大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创建深化提升。牵头印发《山东省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创建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申报、公示和管理,提高示范单位质量。
持续开展承诺亮诺活动。结合“走进3·15,消费环境建设市场监管在行动”宣传主题,指导各地广泛组织开展放心消费承诺亮诺、诚信倡议等活动,引导广大经营主体诚信守法经营。推动放心消费创建由商品向服务、由线下向线上、由流通向生产、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拓展创建覆盖面。
不断拓宽基层消费维权渠道。鼓励有关地方和市场推行先行赔付,引导经营者快速处理消费纠纷。深化在线纠纷解决机制(ODR)建设,推动6.1万家企业入驻全国12315平台,与消费者在线协商和解消费纠纷,提高消费维权便利度。
开展合同守护公平行动。组织开展“放心消费在山东”合同守护公平行动,部署合同格式条款“你提我点”、不公平格式条款专项整治、“一市一业”合同示范文本制定推广等工作。全省系统制定推行相关行业领域合同范本20个,查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案件227件。消费领域不公平格式条款专项整治行动入选山东省“法治为民”12件实事。
抓好消费投诉举报办理。落实投诉举报快速回应机制,办结投诉、举报、求助164.81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7亿元。指导各地加大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力度,督促经营者提高诚信守法意识,促进消费纠纷源头减量。
扫一扫关注One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