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申领网络身份认证后,用户会得到一张虚拟的“网络身份证”,它可以向需要实名认证的互联网平台进行认证,不再需要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正处于试点阶段,已上线个,包括部分政务APP和多个互联网APP,政务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铁路12306,互联网应用如淘宝、微信、小红书等。
网号,是指与自然人身份信息对应,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
根据《征求意见稿》,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证件的自然人,可自愿向公共服务平台申领网号、网证。
不满十四周岁的自然人需要申领网号、网证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申领。
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需要申领网号、网证的,应当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监护下申领。
意见指出,国家组织建设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旨在建成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能力,为社会公众统一签发“网号”“网证”,提供以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为基础的真实身份登记、核验服务,达到方便人民群众使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推进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目标。
为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抑制网络匿名性带来的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网络实名制早有实施。
2015年和2017年,国家网信办相继出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全面落实了网络实名制,日常生活中,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信息、进行人脸验证已经是使用各种应用、小程序时最常见的操作。
海量个人信息被透露,无形之中也使得“贩卖”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找到了可乘之机。比如,学生简历、房产信息、驾驶证信息、病人病历等。
“网号”“网证”可用于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自然人真实身份信息,并使用“网号”“网证”进行非明文登记、核验,无需向互联网平台等提供明文个人身份信息。
在统一的“网证”制度下,单个平台无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能大幅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皮艺军认为,对未成年人网号、网证申领和使用作出规定很有必要。他同时提醒,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在“把住入口”的同时,还要做到全过程的监管和健康内容的提供。
目前,申领和使用“网号”“网证”的应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已在多个应用商店上线。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正处于试点阶段,已上线个,包括部分政务App和互联网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小红书、QQ等。
据悉,后续有关主管部门还将继续研究适用的应用场景,包括互联网用户账号实名注册、登录,对存在涉诈异常账号的用户身份重新进行核验One体育。
原标题:《普法强基 · 关注 “网络身份证”来了,将有效减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One体育
扫一扫关注One体育